自二零零四年參加過第一次七一遊行之後, 我再沒有跟隨過那穿黑衣白衣的隊伍走上政府總部。年紀較小時,可推說是因為沒有朋友或家人一起去所以沒有動力;到中六開始修讀政府及公共事務高考課程以至出國念大學後,卻反而對遊行這種表達方式更感冷淡。
可能是由於自少受香港的功利主義和機會主義價值觀薰陶,縱然自問不會為賺錢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談及政治時卻總是 "浪漫" 不起, 不得不考慮政治渠道的成本和效益。在香港行政主導的政治生態底下,我相信識多幾個做政務官的朋友,閒談間提出對政策制定或推行的提議或所屬社會團體關注的事項,一定比叫口號/靜坐絕食/與 "清場" 的保安人員發生碰撞有效得多。
況且,看著與經濟狀況成反比的遊行人數,很難不感到厭惡,很難不質疑香港人其實對 "民主" 的理解到底是怎樣的一回事;也許這種說法是 "一竹篙打沉一船人", 可是我投入不了對民主制度欠缺全面理解的爭取。
奧巴馬競選那年,來到我學校所在的州分進行拉票集會,我們一群從亞洲國家到美國唸書的學生雖然沒有投票權, 可是也乘搭了學校安排的旅遊巴出去市中心的體育館湊熱鬧,希望一睹這位政治巨星的風采。到達場館門外,大家都十分驚訝:外面寒風澟澟下著大雪,集會開始前 兩三小時已有長長的人龍在場地外 "打蛇餅"!即使一家大小有老有嫩的,也滿面期盼地在排隊等進場!與身旁的夫婦搭訕,問他們是否為了來看奧巴馬,他們說:"四年前我們美國人投票選了一個 不太能幹的總統,現在我們有機會再以選票改變國家的局勢和命運。我應該會投票給奧巴馬,可是也總得先聽聽他的政綱,看看他是一個怎樣的人,是否有能耐做我 們的領袖。"那一刻,還未提得起勁在香港登記做選民的我十分羨慕:我羨慕美國人能清楚認知自己的政治權利,義務和力量,也對憲法中列明的政治制度充滿信心。也難怪美國人常常要以為民主制度可以拯救世界...離題了。我想說的是,在香港市民對民主制度理智而非以個人利益出發的理解未被普及之前,在我認為各式各樣 選舉有可取的候選人出現之前,"民主"對香港,未必是祝福。
2009年8月7日 星期五
為什麼我不參加七一遊行
2009年8月5日 星期三
籠屋與板間房
一個數十呎的板間房單位,呎租竟然能媲美豪宅。籠屋、板間房生活環境差,未得到足夠幫助。七一,很多籠屋板間房的居民都帶攜自製籠屋,跟隨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上街。自己有幸跟社協到深水埗、大角咀和觀塘的籠屋和板間房探訪過。籠屋空間狹窄,在床上不但不能坐直,有些甚至連腳也不能伸直,可是居民卻說,業主不斷的加租,這樣一個床位租金竟達千元。房屋署有一個「70呎最低個人住屋標準」,但社協調查過的板間房,平均住屋呎數只有45平方呎;最少亦只有為15平方呎。板間房悶熱潮濕除了令居民高溫難耐之外,亦養了一床木蝨,社工上門探訪一會兒亦換來一腳的咬痕。
原來香港有一條「床位寓所條例」,但社協發現有很多設施和安全條件都不合符規格;而且市面尚存在大量非法籠屋。
板間房雖然因為面積小而租金比較便宜,但事實上每呎的租金比豪宅還要昂貴。社協調查中的板間房平均每呎$30,有些更高達$50。租住碧瑤灣一個中層單位也只是$29一呎;何文田山道高層,每呎$33;曼克頓山高層單位,每呎$31,都比板間房便宜。
有很多籠屋板間房的居民希望搬到公屋。房署指現在輪候時間平均不多於三年,但其實並不包括逾40,000單身人士及10,000新移民家庭,而有很多正正是住在籠屋板間房。就算這些家庭有領取政府的津貼,但領取綜援家庭中,有兩萬多要用生活費補貼租金,租金亦佔入息比例高達三成至五成。
就籠屋和板間房的問題,社協有以下的訴求:
- 配合安置政策,取締籠屋;
- 修改「床位寓所條例」,擴闊管制範圍至五至十一伙板間房,內容包括居住面積、伙數及通風設備;
- 增建長者獨立公屋單位及原區安置;
- 全面開放市區公屋申請及推行租金津貼政策;
- 全面登記籠屋板房套房居民、或透過房屋署租住私樓輪候公屋名單、或食物銀行資料,向貧困人士提供緩助;
- 為貧困私樓分租戶提供租金津貼,並立法管制租金;
- 恢復綜援租金津貼至2003年水平;
- 取消單身計分制及增加單身公屋編配額;
- 取消申請公屋居港七年限制;
- 提供廉宜單身人士宿舍;
- 應在全港十八區各設二至三個24小時開放的避暑及學習中心。
我與一個在政府工作的朋友談及過籠屋和板間房的事情。他的看法是,籠屋和板間房是市場需要而衍生出來的。若果政府取締籠屋,這群低收入人士反而會失去這些住屋的選擇。對他的話,我反覆思量。可能籠屋板間房的事涉及複雜的房屋政策和市場機制,我未能明白;不過我還是覺得,如果政府願意體諒低收入人士的生活,以民情為優次的話,自然會想辦法紓緩他們的困境的吧。
鳴謝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提供相片及資料
2009年8月4日 星期二
Save RTHK 撐港台行動:立法保障獨立公共廣播
支持港台的團體選擇在七一遊行,是為了表達中央政府因為跟香港對傳媒的立場和角色看法有分歧而出言干涉,直接抵觸香港回歸時「一國兩制」的承諾。
與遊行背景有關的剪報:
一名在港台任職已達十年的合約員工表示,他們每年合約屆滿之時,都擔心未能續約,「每年十月我都好驚,以往更曾有同事須每半年續約」。他坦言,因憂慮未能續約,處理敏感的節目內容也要特別「小心」。
撑港台運動成員麥燕庭表示,政府陰乾港台,令人擔心即使日後能成立真正獨立的公共廣播服務機構,本身擁有公共廣播經驗的港台也無法轉型,政府成立什麼模樣的機構,大家都要無奈接受。她並表示,會在其他場合支持港台員工今次行動。
助理廣播處長戴健文回覆本報查詢時重申,港台一貫的立場是希望政府盡快就公共廣播服務檢討諮詢公眾,港台管理層亦與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保持溝通。曾出任公共 廣播服務檢討委員會委員梁天偉則表示,政府沒再找委員討論,檢討可謂「胎死腹中」,相信政府年底也不可能啟動公眾諮詢。他並直言,港台正被「陰乾」。
【原載自 2009 年 7 月 22 日《信報財經新聞》】
因公共廣播服務檢討一拖再拖,香港電台的公務員人數亦逐年下挫,反證員工及泛民主派對政府正「陰乾」港台之憂慮。本報從港台取得的數據顯示,屬港台部門職 系的公務員人數已低見三百二十八名,與三百一十三名合約員工之比例幾乎是一比一,比例之高,在政府部門中極為罕見,嚴重影響港台發展。
「香港專上學生聯會」於2009年6月26日(星期五)發起「堅拒政治打壓 捍衛港台自主」遊行,要求特區政府回應近期左派人士又向香港電台施壓的事件及 堅拒政治勢力直接或間接干預香港媒體的運作;並讓香港電台獨立自主,脫離政府部門行列,成為受公帑資助的獨立公共廣播機構。
【原載自 2009 年 7 月 16 日《信報財經新聞》】
事態進展:
<撐港台運動的希望與挑戰> - 談及撐港台運動的緣起
http://www.inmediahk.net/node/226623
<正在公共廣播>-香港電台節目製作人員工會
http://supp1rthk.mysinablog.com/index.php
立法會議事備忘錄 ﹣政府當局向事務委員會簡介就公共廣播服務包括有關香港電台前景的事宜進行的公眾諮詢和開放電台/電視頻道供公眾使用的課題
http://www.legco.gov.hk/database/chinese/data_itb/itb-rthk.htm
Save RTHK Facebook Group
http://www.facebook.com/group.php?gid=8410030134
2009年7月24日 星期五
起源。
二零零三年,二十三條立法過程備受爭議,加上經濟受非典型肺炎衝擊後未見起色,激發五十萬香港人第一次在七月一日回歸紀念日發起遊行。當時大眾訴求清晰,希望特區政府積極完善及落實刺激經濟的措施,更因為不滿中央政府多次干涉香港政治決策以及人大釋法,要求董建華下台。
事隔多年,二十三條立法已被擱置,當時焦點被評擊人物董建華、梁錦松和葉劉淑怡已經紛紛下台,然而七一的遊行則重未間斷過,而且愈來愈熱鬧,各式各樣的民間團體在電車軌上百花齊放,一反港人過往"政治冷感"的常態。外國人拍手稱讚,特區和中央政府也不禁汗顏,似乎還未找到自處的位置。
今天的七一,究竟是什麼?
holing 在今年七一遊行後找我,向我訴說了遊行期間的所見所聞和一些零碎但耐人尋味的感受,促成了這部落格的誕生。
第一,我們認為社會運動不應止於高叫口號上街遊行。儘管每年的遊行或多或少都達到了在社會 "make some noise" 的目的,對社會事務或政治的關注應該始於個人對事件的客觀理解和分析,並對其作出一段時期的深入觀察,然後付諸行動。我們希望透過能力範圍內能做到最廣泛而精簡的資料搜集,為這部落格的讀者提供一些渠道去了解更多七一當日有參與發起遊行的民間組織的立場,跟進不同社會運動的進展,看看有沒有參與的途徑。
第二,其實我們和許多對社會時事較敏感的友伴很多時都對社會上一些現象略有感興,可是總沒有動機尋根究底,或是將這些想法組織起來,想發的怒騷沒完沒了可是思緒也是沒頭沒尾的。現在成立了這樣的一個地盤,希望能推動自己和朋友想深一點闊一點,也方便大家進行討論。